武陵山(湖北)野生動植物標本館



作品說明
- 項目類型:公共
- 項目地點:宜昌市
- 建筑面積:9171㎡
- 項目造價:1萬元
- 主案設計師: 徐平凡
- 參與設計師:曹金軍,陸文軍,王徐一石,劉雪鋒,杜娟
- 竣工時間:2023-05-06
- 設計機構:宜昌叁拾三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
- 項目定位:武陵山(湖北)野生動植物標本館位于五峰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(zhèn),總投資超過6000萬元。項目總建筑面積9171平方米,一層為地質(zhì)展區(qū),二、三層為野生動植物展區(qū)。
標本館集標本展示保存、科普及自然教育、生物多樣性研究、信息中心等功能于一體,是武陵山區(qū)生物多樣性的縮影、宜昌良好生態(tài)的展廳,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、全域旅游的節(jié)點、自然教育課堂和保護區(qū)對外交流窗口。 - 空間意境:在空間意境上,根據(jù)不同的主題選擇不同的設計手段營造特定的沉浸式體驗空間,從視覺、聽覺、觸覺上進行設計。標本館不同于其他展廳,其展品本身作為承載信息的媒介會處于主體地位,而展館的目的是利用合適的空間設計手段將其更好呈現(xiàn)出來,為人們所接受。在環(huán)境營造上,根據(jù)兩大類主題分別營造出科技感、未來感和自然感、親和感的兩種氛圍。在地質(zhì)地礦、植物、獸類、昆蟲、模式標本、植被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、真榮苔蘚、互動體驗等展區(qū),在這些展區(qū)內(nèi)設計團隊抽取展品自身符號,或模擬自然形態(tài)或運用自然材質(zhì)、自然色系,烘托空間氛圍。而在地球起源廳、地質(zhì)演變廳內(nèi),多運用幾何、抽象的設計手法,在燈光和色彩選擇上也選用冷色,突出宇宙的浩瀚感,配合聲音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。
- 空間布局:在空間布局上,本設計基于展館所要呈現(xiàn)內(nèi)容的敘述邏輯,從其自身的敘事性、流動性出發(fā),打破各個不同主題展廳之間的界限,將展館的展品與展廳融合為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。內(nèi)部空間的布局與劃分基于橢圓形的建筑平面,依照方圓結合的方式破除原有平面的不利因素,充分利用邊緣空間作為樓梯、控制室等“服務空間”,保證了“被服務空間”即展廳部分的良好游覽體驗。設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出發(fā),通過不同形狀的展墻營造出合適的尺度,既保證特定展廳的獨立性、可識別性,又讓整個展館空間依照信息傳播的節(jié)奏在平面、水平兩個角度上串聯(lián)起來,使整個展館有機流動起來。
- 設計選材:在設計選材上,本項目使用的材料兼顧美觀、實用及環(huán)保,所選用的材料也符合國家相關標準,不僅在物質(zhì)層面上減少了對環(huán)境的負擔,有利于保證參觀者的身體健康,還在精神層面上呼應了展館本身所要傳遞的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”的精神。所選用的特色材料包括木紋洞石、人造石、金鉆麻、硅藻泥、地膠、透光膜、不銹鋼,均屬于環(huán)保石材、涂料等。
- 用戶體驗:自該館試運行3個月以來,已接待參觀、研學團隊2萬余人次。據(jù)某位游客評價走進標本館侯,仿佛開啟了一段探索原始森林生命多樣性的奧秘的奇幻之旅,帶來了非常獨特的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