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疊石、理水、繁樹、亭榭......構筑起花木葳蕤、錦鯉戲水的園林雅集。曲徑通幽,移步異景,無論是在院內閑庭信步、還是在室內倚窗近觀,這一派檐上春秋、庭院深深的東方意象都令人無限陶醉。
巷門、院門、宅門,三進制的院落格局,再現(xiàn)東方傳統(tǒng)的歸家禮序。霜葉如丹、松柏蒼翠,在留白的幕墻之上生出肆意的色彩與姿態(tài),而這幅畫卷卻又四時不同、朝夕各異,令每一次的駐足觀賞都充滿了新意和驚喜! 暖融的午后,一張拙樸的小竹椅便可享受一段“偷得浮生半日閑”的恬靜光景。
入戶門廳都實用了老石板鋪設,巖口的雨簾在雨天別有一番意境。
進退有度,是國人的處世之道。餐廳與開放式的廚房居于空間一隅,整體連綿成一體,進退有度的立面與柜體無縫銜接,將功能性分區(qū)的各類收納、設備妥善安置。
看,江南煙雨,聽,蟲鳴鳥啼,賞,四季流轉。燃一線香、沏一壺茶,身心真正的平靜,不是避開車馬喧囂,而是在心中?修籬種菊。
茶從口中入,道至心間生。打造一間至簡至雅的中式茶室,是每個愛茶之人心中所求。茶室還原舊時的木構屋頂,映襯著這一方茶桌,更顯古趣十足。墻上的博古架展陳了主人收藏的各種茶器,每一只都玲瓏有致、頗有故事。隨興而至,玩古鑒真、煮茶品茗、揮毫潑墨......這方小小天地總能讓人收獲洗滌內心般的空明澄澈。
格局的調整,根源于生活方式的經營。設計師拆除建筑原有的9扇花格窗,取而代之的是略帶中式線條的大面落地窗。通透的玻璃,將室內外的界限消融。草木磚瓦、天光云影,窗已不止是功能意義上的窗,而是成了室內最大畫幅的?流動畫框。
林語堂曾在《來臺二十四快事》中寫道:“宅中有園,園中有屋,屋中有院,院中有樹,樹上見天,天中有月,不亦快哉!”?從古至今,庭院情結蘊藏了國人骨子里對精神圣地的追求和詩性生活的向往。?而本案接近1:1的?院宅配置比,更是盡顯江南大宅風范。獨享173m2的私家院落,著實令人艷羨!
松竹生虛白,階庭橫古今。竹,品性高潔,虛懷若谷,是君子的化身,古往今來都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。次臥床頭的墨竹落地燈,便是精挑細選而來。藤制衣柜與開放式的掛衣桿,則將中式的內斂與現(xiàn)代的張揚結合的恰當好處。開合有度,隱逸有度。時序流轉,一器一物皆成雅韻,于動靜之間入君佳夢。
獨特的中式坡頂,盡顯東方韻律的氣度與魅力。設計師將簡約的現(xiàn)代線條與之結合,蛻變成詩意且極富層次的風雅典范。
簡約的黑,點綴于不同飾面構建的胡桃木色之上,玻璃與板材的虛實結合,為餐廚空間平添了更多的層次。當然,更多細節(jié)的關懷和設計的巧思,值得入住之后慢慢體驗。
唯有牡丹真國色,花開時節(jié)動京城。富麗堂皇的金色牡丹,躍然于木色之上,成為視覺的絕對焦點。一席中式氣韻如畫鋪展,空氣里都似是有滿園花開、沁人心脾。
從古至今,國人就十分注重入戶的隱私,玄關歷來講究“藏風聚氣”“先抑后揚”。摒棄繁復的端景設計,設計師施之以創(chuàng)新。發(fā)光的中式格柵,線條簡約、比例得當,充滿著秩序的美感。觀感方面,似透卻不漏,改善了傳統(tǒng)墻體或護墻帶來的空間閉塞感,又保證了私密性。自然的胡桃木色調,與細膩的石材紋理,闡釋生活的不俗之美。嵌入式隱形拉手精細有味,以“減法設計”將線性美學融入東方風韻,整個玄關空間素雅有序而又意境無窮。
無論是白天、黃昏還是夜晚,百變的光影,為室內度上一層自然的濾鏡。簡約舒適的中式家具、姿態(tài)舒展的盆栽,即使是肆意擺放,亦覺得十分雅致。
東方美學,作為一種獨特的美學體系,它深深植根于歷史的土壤中,體現(xiàn)了國人對美的理解和追求。無論是文化內涵、審美價值,還是人性尺度,都值得我們傳承、珍惜,和曠日持久的發(fā)揚。不論時光如何躍遷,我們對東方美學的偏愛,不僅是骨血里東方文化的召喚,更是兼收并蓄、海納百川的東方精神的回歸。
功能劃分清晰,化零為整,每個房間都有各自的窗景,互不打擾,開放空間可以盡可能的觀賞到園中景色,與廂房遙相呼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