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項目地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(qū),毗鄰層巒叢翠的靈山大佛和波光碧水的太湖風景區(qū)。地處靈山腳下,太湖之濱,坐擁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。整體設計也提取“水”這一元素貫穿整個空間、家具、裝置雕塑的主線,擬打造一個閑雅舒適且自由的多義空間。
空間布局以水為脈,宛若中式畫卷在平面布局上以四個主要支點徐徐展開,融合辦公、會議、接待娛樂以及餐飲等空間功能?;貧w自然,卻不囿于奢華,打造高效的交通動線、完成與戶外空間的連接、設計人與自然的互動,是此次設計的關鍵。
中國傳統(tǒng)繪畫中用藝術的手段表現(xiàn)自然實景,給于人充分的想象空間。貫徹整體設計的“水”元素讓空間呈現(xiàn)出生命力,入口大廳的裝置雕塑以及堅硬石材雕刻出柔軟的水波紋,打造行進中的風景畫。讓這一過渡空間,既能夠自由穿行,又能夠駐足欣賞。
移步易景,通過“水”的引導讓空間流動起來,大廳結尾處的雕塑,以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小篆金屬字體焊接組成水浪形態(tài),增添細節(jié)的同時,也增添了文人雅士的一份閑雅。
公共區(qū)域以雕塑營造隔斷效果,疏密有致,也潛移默化分割了空間功能,讓內外的公共空間相互連通,水面的靜與雕塑的動態(tài)感,讓寧靜和活力達到平衡。紋理紙燈罩的高度制造出空間的私密感,以此強調其接待與會晤空間屬性。
接待區(qū)相對減少了藝術裝置,以中式背景墻、格柵等軟裝有規(guī)律地重復構成一種秩序美感,采用對稱式的布局,隔板陳設錯落有致,隔而不斷,起到空間分割的作用,營造能夠精心潛讀的“私享空間”。
茶室與接待區(qū)相連通,做了可分可合的處理,設計延續(xù)中式對稱美學,加入實木元素,整體色調更加柔和單一。以深色茶桌為軸,展現(xiàn)自然禪意,軟裝以質感器物點綴,風雅聚集在這一屋一舍之間。
在硬裝和軟裝的風格搭配上融入了中式裝飾元素,主要空間墻面使用木飾面、手工蘇繡圖案真絲墻布,頂面使用無機肌理涂料,地面使用深色天然啞光面石材的搭配。配合沉靜的暗色調與質樸材質,讓空間色彩清和、雅淡,傳達出靜美、深幽的意境氛圍,使人漫步自然、偶得居所、棲居其中。
空間布局以中式畫卷為設計語言,各區(qū)域設計留白為擺放藝術品創(chuàng)造環(huán)境,在軟裝部分的選擇上,選用了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,皆是以現(xiàn)代的表達方式與歷史對話,舊材新用,低碳創(chuàng)新。
通過合理地安排不同的功能,讓使用者和訪客有更多的機會互動,用設計的語言過渡和區(qū)分空間,使得這一空間能夠迎合藝術與生活、公共與私密、社交與獨處,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游者,有可居者。
平面圖
立面圖1
立面圖2
南京市
工作地點
聯(lián)系方式
待完善